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红河卫生职业学院中医学院

中医药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 正文



立秋:夏末而去,秋韵初启
日期: 2025-08-07      信息来源:      点击数:

    2025年8月7日14:37(北京时间),太阳到达黄经135°,迎来立秋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标志着孟秋时节的开始,天气由炎热逐渐转向凉爽。从农事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组成,寓意禾谷成熟,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总结。  

 

一、立秋的传统习俗  

1. 啃秋  

流行于江南地区,立秋这天人们会吃西瓜,寓意"啃"去暑气,预防秋燥。民间认为此举可避免秋痱子,帮助适应季节转换。  

2. 贴秋膘  

北方地区盛行,因夏季炎热易导致体重下降,立秋时通过食用肉类(如红烧肉、炖鸡等)补充营养,增强体质。  

3. 梧桐报秋  

宋代宫廷有"梧桐落叶报秋"的仪式。《梦粱录》记载,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高呼"秋来了",梧桐叶应声而落,象征季节更替。  

4. 祭祀土地神  

古代民间在立秋祭祀土地神,感恩丰收,祈求秋季风调雨顺。  

二、立秋养生指南  

1. 饮食调养  

宜食: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百合、银耳、秋梨、蜂蜜等。  

忌口:减少辛辣、油腻食物,避免加重秋燥。  

2. 作息调整  

早睡早起,顺应阳气收敛。  

适当增加夜间睡眠时间,帮助身体适应气候转变。  

3. 运动建议  

选择温和运动,如慢跑、登山、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耗损肺气。  

4. 穴位按摩  

以下穴位每日按摩12分钟,可缓解秋燥不适:

肺俞穴: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常按此穴可补肺气、调呼吸,缓解立秋后易出现的干咳、咽干等不适。

太渊穴: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作为肺经原穴,能滋阴润肺,改善秋季常见的气短、乏力。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可健脾养血、滋阴润燥,兼顾秋季脾胃功能的调理,减少干燥对身体的影响。

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处。秋季易出现虚火上炎,按揉此穴能滋阴降火、安神助眠,缓解秋燥带来的烦躁。

 

按摩时以酸胀感为宜,每次每穴按揉12分钟,配合温水泡脚后进行,效果更佳。

立秋不仅是季节的转换,也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怀的时节。诗人刘翰在《立秋》中写道:“乱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描绘了立秋后的清新凉爽与宁静,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和期待。

立秋,是夏日的告别,也是秋日的序曲。让我们在这“夏末而去,秋韵初启”的美好时节,顺应自然规律,调整生活方式,感受季节的变化,享受健康与宁静的生活。

图文:赵龙海

                                                 一审:郭  

                                                   二审:马佩宏

                                                   三审:王丕琦

地址:红河卫生职业学院行政楼707、红河卫生职业学院北教学楼611

中医学院办公室电话:0873-3057497
中医学院辅导员办公室电话:0873-3057510


版权所有 红河卫生职业学院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