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气温升高,校园传染病防控不容忽视。了解常见传染病、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有助于保障师生健康。
一、常见传染病
(一)虫媒传染病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发,经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患者起病急,首发高热,伴有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面、颈、胸部潮红,可能出现皮疹、出血倾向,严重者休克、出血甚至死亡。
疟疾:疟原虫感染所致,通过按蚊叮咬传播。典型症状为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发作有间歇期,长期反复发作可致贫血和脾肿大,危及生命。
(二)肠道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通过污染食物、水、生活接触及苍蝇传播。患者腹痛、腹泻,有里急后重感,排黏液脓血便,严重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
(三)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染性强、传播快,通过飞沫和接触被污染物品传播。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乏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呼吸道症状较轻。
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通过飞沫传播。患者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触痛,张口或咀嚼时局部疼痛。
二、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病原体通过飞沫核在空气中悬浮传播,如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健康人吸入含病原体飞沫核可能被感染。
食物和水传播:食物和水被病原体污染后,食用或饮用可能感染传染病,如食用未煮熟的贝类海鲜可能感染甲型肝炎病毒。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感染者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接触被污染物品,如毛巾、餐具、玩具等,都可能导致感染。
虫媒传播:蚊、蝇、蚤等昆虫叮咬可传播病原体,如登革热、疟疾,蚊子叮咬感染登革热病毒患者后再叮咬健康人,会传播病毒。
三、防控措施
(一)学校防控
健康监测:追踪登记因病缺勤、缺课的师生,了解病情和就诊情况,发现疑似病例,立即报告并采取防控措施。
环境卫生:保持校园整洁,定期清扫消毒公共场所,加强通风换气,及时清理垃圾,重点清洁消毒厕所等区域。
健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普及防控知识,提高师生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教育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食堂管理:严格把控食品采购、加工、储存等环节,食堂工作人员持健康证上岗,保持个人卫生。
(二)个人防控
卫生习惯: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按七步洗手法洗手,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后、咳嗽或打喷嚏后都要洗手,不共用个人物品。
饮食作息:保证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增强免疫力,建议每天运动30分钟以上。
避免传染源: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场所,必须前往时佩戴口罩,身边有传染病患者尽量避免密切接触,流行季节避免前往疫区。
四、症状应对
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皮疹等疑似症状,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发热门诊或感染科就诊,就医途中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实告知医生症状、旅行史、接触史,配合检查治疗。确诊后按医生要求隔离治疗,并及时告知学校,以便采取防控措施。
夏季校园传染病防控需学校和师生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措施降低传播风险,保障师生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