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并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而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怎么琢磨“土特产”这三个字?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道:“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大冲村驻村工作队立足实际,按照“根本在‘土’、关键在‘特’、核心在‘产’”的工作思路,打开视野,多措并举整合开发当地乡土资源,逐步开创出一条独属大冲村“土特产”发展的新路子。
一、基本情况
大冲村位于屏边县湾塘乡西部,距湾塘乡政府所在地26公里,距县城65公里,辖区海拔1120.00米,全村区域面积30.10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7.40摄氏度,年降雨量1300.00毫米。基于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本村主要发展荔枝、芒果、砂仁、八角、草果、柚子、沃柑、蜂蜜等产业。但因为种养殖不成规模,加之产业路建设滞后、销路不畅等因素导致“卖不远”“价不高”“缺订单”。自2013年红河卫生职业学院挂包帮扶大冲村以来,经学校领导和派驻工作队员的多方实地调研,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职工购买消费扶贫产品模式,不断推进大冲村“土特产”产品的种类开发、生产标准化、加工合规化、销售商业化,畅通农产品运输通道,形成了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实现了消费扶贫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立足实际抓开发,丰富产品多样化
写好做足“土特产”文章,必须立足于当地的一方水土,用好特色资源不断开发当地产品。大冲村委会结合实际情况,按照长远布局、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有效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多方摸底调研,找准消费扶贫切入点。红河卫生职业学院驻村工作队,于2022年9月开始深入屏边县湾塘乡、白云乡、白河镇等乡镇开展做摸底排查,走访贫困户、合作社、种养殖基地、加工厂等,了解当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销售情况,详细了解农产品的特色及优势。在掌握贫困户和贫困地区的生产情况后,红河卫生职业学院驻村工作队瞄准学校全体教职业员工市场,围绕学校教职员工、食堂、工会等消费群体展开需求调研,发现教职工普遍对土特产品需求较高;工会关注产品是否有套餐组合;而食堂则看重农产品的品质和标准化等,这些都为助农品牌的创立,及产品的研发提供了事实依据。

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陪同学校领导调研生猪养殖情况

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察看学校党建责任田——八角种植基地情况
(二)依托科技抓加工,完善产品精品化
严格把控,提升扶贫产品品质。坚持以优质、安全为导向,助力提升扶贫产品品质。强化扶贫产品“硬实力”,采购切割机、真空包装机,改善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生产水平。凡是采购的每一样农产品都经过村组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严格把关,严把扶贫产品质量关。产品组合多样,增加扶贫产品种类。通过学校教职工菜单式选定,专业合作社分渠道组合,形成“土鸡+腊肉、土鸡+蜂蜜、腊肉+蜂蜜、土鸡+草果、土鸡+八角、蜂蜜+草果、蜂蜜+八角”等多种产品组合,每一样组合的产品质量都经过村组干部和驻村队员层层把控。

真空包装土鸡
(三)借助宣传抓包装,提升产品特质化
专业运作,打造扶贫产品品牌。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做好“土特产”文章,不仅要在“酒香”上下功夫,还要不断打破“巷子深”的藩篱,注重产品的包装和宣传,提升扶贫产品“软实力”。经过多方调研,驻村队员了解到大冲村农户生产的农产品经常存在“产得出、卖不好”、“卖得出、价不高”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农户不注重对农产品的设计包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驻村队员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在学校领导的带领支持下,深入全面了解教职工的需求清单和改进建议,并通过多个平台向教职工进行宣传,精心设计礼品盒,加印“大冲土特产品”标识,软硬兼施,助推扶贫产品品牌化,从草果、八角种植、鸡、老猪脚、腊肉、蜂蜜——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帮扶,打造大冲扶贫产品品牌效应。

加班加点包装土特产品

真空包装好的老猪脚
(四)搭建平台抓销售,促进产品商业化
大冲驻村工作队在构建销售平台商业模式之前,明确了自己的核心价值和愿景、明确自己的定位和目标。该驻村工作队不仅积极协调学校校工会的支持,还采用线上订购和线下销售的形式开展消费帮扶活动,线上,通过微信群宣传推介大冲村优质农副产品;线下,驻村工作队员纷纷当起“销售员”,卖力吆喝、积极推销、代销代售。建立了一个开放、可持续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供应农户和消费者参与和交易。通过不断的产品提升和创新,促进了产品的商业化,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价值创造。

做好运输前的检查工作

教职工收到土特产品非常开心
三、扶贫成效
(一)千方百计促进农户持续增收。自红河卫生职业学院提升消费扶贫产品档次以来,学校采购范围从原来的100多人扩大到300多人,成功开发5款助农产品,支持购买及销售农产品9.51万元,以农产品采收带动336户脱贫户1449人增收。
(二)多方发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自开展消费扶贫工作以来,由挂联单位红河卫生职业学院食堂和教职工购买大冲八角、草果、蜂蜜、腊肉、土鸡等消费扶贫产品,从中抽取部分资金纳入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提升生产质量。2023年村级集体经济由2022年的6.8万元提高到16.3万元。
(三)开拓市场激发农户内生发展动力。红河卫生职业学院搭建的平台不仅拓宽了大冲农产品的销路,让农户不用再为没有销路而烦恼,而且统一的品牌带来的产品品牌溢价,还帮助农户对市场需求有了更好的认知,充分调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监督管理的积极性,激发其内生动力,为农户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聚沙成塔助力大冲村产业兴旺。红河卫生职业学院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注重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特别是调动500多红卫人作为消费者的积极性,以各种形式鼓励各二级学院、各科室、部、中心,群团组织、图书馆教职员工购买大冲农产品,充分体现了红卫人“人人参与扶贫”的决心,不断传递红卫温度,更大范围地提升乡村振兴效益。
四、工作展望
产业扶贫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要推动农业产业化,需要长期坚持。下一步,红河卫生职业学院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瞄准消费帮扶工作重点任务,运用“学校+合作社”双发力、“平台+产业”“线上+线下”双推进的“组合拳”,在产业扶贫上始终以市场为导向,注重打造全产业链条,不断优化及升级助农品牌和平台,全面打通生产端、流通端和销售端。在生产端上,助农品牌,以生产标准、品牌塑造、组织化建设来促进当地脱贫户转变生产方式,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以质优促价优。在流通端上,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力量,做好农产品冷链运输、专线开发等工作,将农产品及时、保鲜、安全地输送到市场和消费者手中,物流网络深入乡村,让“农产品上行”的通道越走越顺。在消费端上,不断推进包装、品牌、营销、品控、价格等的统一,并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不断拓宽销售渠道,通过打造品牌促进流通,推动消费帮扶市场走向成熟。努力让更多的“土特产”成为县域经济的“金招牌”、农民增收的“金饭碗”。营造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的浓厚消费帮扶社会氛围,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增强大冲内生发展动力,助推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作者:何俊杰 王国跃)